早期楚天平砝码和金币的考古学研究 楚天平砝码是称量金币(金版)的衡器,它们都是楚文化中具有*性的重要因素。以往学术界对楚金币和天平砝码的研究多是分别行的,特别是结合考古发现行研究的论文更少。学者的文章中多未涉及随葬天平组件的墓主人身份,以及没有对天平砝码的发现行时空脉络上的把握。对天平砝码和金币行综合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从天平砝码和金币在形制和重量上行考察,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明确的对应关系。先,楚式天平、砝码的形制及其重量组合有定的规律。楚天平是种特定形式的等臂天平,套完整的天平衡器中,重的枚砝码为楚制的1斤,全套砝码能称量的重量是2斤,称量范围在1铢到2斤之间,这只能是称量细小而贵重的物品的衡具。楚金币的形制有多种形式,但不同形状和钤文的整版金币,其重量致都在250克左右,约合楚制的1斤。金版是切割称量的货币,切割后的小块金币需要称量后才能流通。考古发现的整块金版较为少见,而以切割下来的小块金版为主,它们都是在楚地发现的器物,天平砝码和金币有着明确的配套对应关系。它们的联系体现在三个方面:是无论是整版还是切割后的金币,都在整套天平砝码称重的范围之内;二是楚金版钤文中常见的“再”(称)字,即是称量之意,正是说明金版是需要称量的货币;三是天平砝码与楚金币分布地区部分是重合的。天平砝码主要发现于墓葬之中,通过对这些墓葬材料行梳理和分析,可以总结出天平砝码出现和发展的时空脉络以及墓主的身份信息。天平砝码早出现于战早期江陵地区的楚墓。从战中期开始流行,并开始出现在湖南地区的楚墓之中。天平、砝码随葬到战晚期盛行。伴随着楚领土的扩张,天平、砝码开始出现在安徽、江苏地区。其后由于秦攻陷江陵的郢都,自此江陵地区随葬天平与砝码墓葬基本不见。天平、砝码只出土于中小型楚墓,且在楚墓中占的比例不,其墓主身份都是士及士以下阶层。说明天平砝码只是某类人所用的工具,反映墓主人的职业,这些人可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。金版(币)主要发现于地层或窖藏之中,通过对金版的发现地区、铸造地点以及楚墓中仿金版冥币的考察,可以看出楚金币的流通区域。先,发现楚金币的地区已经出了楚辖地,其分布与楚、楚文化的地区是不相致的。导致楚金币在某地出土的原因有很多,对此要做更具体的分析。其次,楚金版上钤印的地名(如“郢”、“陈”、“(?)”、“郭”、“虚”、“妙”等),是表示金版的铸地,同样也是金版的流通地,这些地点都是楚文化的重要地区。后,随葬仿金版冥币墓是楚墓,也是楚文化的种现象,同样能反映楚金币在该地区的流通。天平、砝码和金版(币)在出土情况、时空分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,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对比分析,可以探查楚金币的始铸时代、使用情况和相关的丧葬习俗。先,根据江陵地区战早期楚墓中的称量金币的衡器天平砝码来看,“郢再”金版始铸时代至迟在战早期。其次,我们通过绘制楚金币、天平砝码的分布地区示意图,能直观的看出其分布的区域,同时也反映了楚文化影响或传播的范围。再次,楚金币实物在楚不作为陪葬之物,而是以仿金币形状的冥币作为替代品随葬,这在楚形成种丧葬习俗;楚墓中使用楚式天平、砝码行随葬,也是楚*的种文化现象。后,从传世文献、出土的楚简和天平砝码随葬来看,楚金币在贵族及中下层吏民之间都有着广泛的使用流通。综上,天平砝码和金币是密不可分的。对它们时空脉络的综合考察,能加深对楚衡制、货币制度以及商业经济制度的认识。在今后的考古及相关研究中,对天平砝码和金币行综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。  |